制动过程中的“滑移”是怎么一回事|
制动过程中的“滑移”是怎么一回事
行驶中的车辆,一旦受到制动力的作用,车轮就由原来的自由滚动运动,分解为自由滚动和受制滚动两部分。受制滚动是靠轮胎在路面上向前的滑移完成的,而制动效果也由此产生。从轮胎在路面上轻微压花到抱死后出现拖印所走过的距离,叫滑移距离。滑移距离与制动距离之比叫滑移率。
轮胎抱死后,滚动消失,其滑移率为1。经测验证实,滑移率在0至0.2时,附着系数随滑移率的增加而增加;当滑移率超过0.2时,附着系数则随之下降。随着抱死后拖印的拉长,附着系数仍呈下降趋势。道理很简单,当轮胎受制动力作用,在刚开始做滑移运动时,因制动力均衡地分配在轮胎四周的胎面上,随车轮滚动,摩擦面也在不停的转换,所以能较好地发挥胎面橡胶的附着物理性能;当滑移率增加,胎面转换减慢,滑移时间加长,胎面便开始升温、发热,其物理性能显著下降。“抱死”现象出现后,轮胎滚动停止,胎面局部摩擦,升温加剧,其附着系数越来越低,直至丧失物理性能。
由此可见,实施制动时,并非人们认为的轮胎抱得越死越好,而应该使滑移率保持在峰值期(0.15-0.3),才能发挥最佳的制动效果。
需要制动时,正确的操作方法是,在车轮抱死前,稍稍抬起制动踏板,然后再迅速踏下,这样连续“点刹”获得的制动效果最好。与此同时,前轮仍然保持了转向功能,有效的避免了轮胎抱死后出现不能转向的现象。
制动防抱死装置(ABS)其实就是“点刹”技术的机动化应用。